在谱系妈妈们的梦想清单上,大概都想培养出一个嘴巴超甜、能察言观色的孩子,而且越早越好。
5岁的木木就是这样一位自闭症小朋友:早上起来,会帮3岁的妹妹(NT)挤牙膏、打洗脸水;妈妈带兄妹俩出去玩,他会看着妹妹叫她“不要乱跑”;爸爸在外地上班常常见不到,他会委屈巴巴地表示“我不想上幼儿园,想坐火车找爸爸”;幼儿园小朋友把老师撞倒了,他会跑过去给老师“呼呼”吹两下,安慰说“不疼不疼”……
从两岁多确诊到现在独立上全天幼儿园,已经接受了自闭症现实的木木妈妈没有想到,能在儿子5岁时享受到普通人家儿女双全的乐趣。
“最开始送幼儿园时,老师知道我的焦虑,会很费心地在木木身上找闪光点,放学后告诉我以示安慰。随着他能力进步,老师不再把他当成特殊小朋友,只是觉得他发育慢一点,需要多一点辅助;现在,老师跟我反映的都是一些普通小朋友也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摸了人家小朋友的头,玩游戏时没有好好排队,跟我说话也不那么小心翼翼了。”木木妈妈说,“尤其这一年,木木的心智和社交能力,几乎每隔两个月就会有一次质的飞跃。”
木木妈回想起儿子确诊时的表现,刻板、自残,只会喊“爸爸妈妈”,她跟爸爸就怎么干预产生过不小的分歧。有一次俩人又为此闹别扭,已经半年了,爸爸仍然觉得儿子没啥大问题,俩人赌气约定——爸爸带儿子一天,妈妈在家做家务,看看他到底有没有问题?
爸爸就带木木出去了,在小区逛的时候,木木站着就拉裤裆里了,崩溃的爸爸把干预主动权交给妈妈,自己负责挣钱养家。那时,爸爸的要求极低,他能自理,能跟我说“我要上厕所”就心满意足了。谁能想到,有一天木木也能让爸爸刮目相看呢。
我努力过,他有进步的呀
木木两岁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数“1、2、3、4”,除了这几个称呼和数字,再不会说别的了。他刻板,会不停开关灯、转圈圈。因为不会表达,还引发了一系列自残行为,撞墙、用拳头打自己……他跟妹妹差1岁5个月,当时妹妹刚出生不久,家人对他也难免忽略,没有引起重视。
去医院看,大夫说是疑似自闭症,建议半年后再来复诊。
“其实蛮难过的,妈妈总是对小孩抱有很大期望,我跟孩子他爸最初不停内讧,我觉得他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该干预就得干预,爸爸则考虑是不是其它原因,比如食物不耐受,那段时间还蛮拧巴的,经历了上头那件事后,爸爸最终妥协,同意先干预。”木木妈妈回忆。
半年后,木木被带去医院复诊,那时经过前期干预,他已经开始出语言,这让妈妈重新燃起了希望。结果医生建议孩子住院做听统治疗,木木妈查了资料,发现听统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支撑。
“医生给我一种很绝望的感觉,他是自闭症,你们不这样做他就好不了。可其实我努力过,他有进步的呀,我内心知道他需要干预就行了。所以这次以后我就没带他去过医院。”木木妈妈说。
因为疫情,她自己带木木干预到3岁。此后木木在一家机构进行过短暂干预,2021年11月,木木4岁时,正式成为郑州ALSO·IN的一名学员,上午在幼儿园上学,下午在机构干预。在家长和机构的默契配合下,木木不断突破自己,一个月后就从三小时的个训课进入小南瓜1班(4人小组游戏课),两个月后进入小南瓜2班(6人小组游戏课),直到今年7月离开ALSO·IN郑州一中心,全天“混”在幼儿园。
木木妈:千万不要家庭内耗
经常听朋友圈里的妈妈们吐槽,自己跟队友在干预上意见上分歧巨大,或妈妈总觉得爸爸只是出了一个钱,或爸爸总觉得妈妈不够体谅人,彼此都有不满。我们家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所以非常想跟家长说,孩子确诊后千万不要家庭内耗。
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干几年就完事了,需要父母双方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个小孩身上,后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里总需得有一个人出去挣钱,带小孩的一方更累,所以上班的爸爸们不要只是周末才陪孩子,可以每天跟妈妈沟通一下小孩的进步,彼此支持,互相打气。干预初期,我们家爸爸对木木的未来很悲观,但现在他很乐观,还建议我每天找3个娃的闪光点记在日记里,心情不好了就翻翻看。
急不得
“来IN时,我认为木木的认知能力还不错,已经接近普通孩子4岁的认知水平;可以简单单提要求“我要XX”;能简单进行功能配对;跟随能力不是很好;一问一答还停留在选择性回答上……”木木妈妈回忆。
考虑到木木上午已经在上幼儿园,一些基础课题在其它机构也学过,妈妈想快速补足他社交上的不足,直接进入集体课。
经过入学能力评估后,ALSO·IN郑州一中心督导孔艺蒙老师给木木出的评估报告和第一阶段的干预建议,把木木妈拉回了现实。
评估显示,木木能力整体在中阶,大部分能力位于中阶中前段,而社交刚刚达到中阶水平,提要求、听指令能力亟待加强,泛化能力不足,同一个技能换一种方式呈现,可能就不会了。木木整体能力和自身年龄还是有一段差距。
【在ALSO·IN的评估中,每阶各项技能的满分均为10分,初阶满分对应正常发育儿童3岁的能力水平;中阶满分对应正常发育儿童4岁的能力水平;高阶满分对应正常发育儿童6岁的能力水平。】
“很多家长以为社交就是游戏和同伴玩,但听从指令的能力、提要求的能力都是社交的先备技能,不打好基础的话,提高社交就无从谈起。”孔老师说。针对木木的评估结果,她建议先从个训课开始,全面提升木木的能力,缩短和同龄人的差距,学习同伴社交和集体能力的先备技能,并制定了四大干预重点:
提要求
评估中,木木只能用名词表达需求,无法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当遇到不认识的物品时,无法向他人提问,例如:这是什么?对中阶的孩子来说,应该可以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所以,干预初期,通过提要求的课程练习木木对人的眼神关注,同时练习使用完整的句子去表达。同时,增加木木的自发性语言以及通过询问他人获取想要的信息。
感知觉反应
在评估中,木木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无法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同时,对于物品的观察力不好。通过仿搭、排序、分类等感知觉项目的练习,增加木木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让他能够通过专注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完成更加抽象和复杂的任务。
听从指令
木木以前在机构学过,但不能很好地应用在生活中,只会一些简单指令(拍手、跺脚)。当老师延长指令长度,比如对“木木,去那边搬一把椅子过来,再打开书包”,木木无法很好地独立完成。在IN,老师需要考虑指令的功能性,孩子在生活中、学校中会听到哪些指令,并将这些指令融入在教学中。同时,通过远距离的多步指令,练习木木对他人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执行力,同时增加孩子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
游戏(独立游戏和社会性游戏)
游戏课程贯穿木木学习始终。刚开始,木木玩玩具的种类并不丰富,最喜欢交通工具,制服类(如警察)游戏,初期独立游戏的目的在于拓展玩具种类,慢慢变成丰富玩具的玩法,增加想象力(比如小货车要运货物了,没有货物可以拿积木代替),为假扮和假想游戏打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和同伴互动游戏做准备。
这一阶段,除了提升个人基础能力,老师也给木木制造了很多社交机会,主要目的是增加他对人的关注。老师会先练习他对大人的关注,比如用眼神提要求,强化木木对老师的主动眼神。慢慢过度到同伴来跟木木打招呼、分享零食,简单肢体互动(拉手、击掌),老师会引导木木,让他关注到同龄伙伴,并对同伴发起的社交做出恰当回应。
通过一个月每天三小时个训课,木木开始有良好的安坐和等待,对人有了关注,能够听从远距离指令,能接受同伴发起的简单社交。然后,他进入了互动游戏课小南瓜1班(一个半小时个训+一个半小时互动游戏课),并且有了3位同学,木木的新挑战开始了。
孔艺蒙老师:桌面教学不可小觑
一些家长说起ABA就是桌面教学,并不喜欢,而更倾向于自然情景教学或游戏教学,其实基于ABA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哪种或哪些教学方式更符合孩子当下的能力。
当一个孩子学习速度比较慢时,他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学会某一个技能。这个时候如果使用自然情境教学,就很难抓住这么多重复教学的机会。相同的技能在自然情境中习得的时间就会比在密集教学中习得的时间更长。这样,在干预效率方面就会有所降低。
不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互相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习得、维持和泛化各项技能。例如在桌面学会的技能,拿到游戏中去泛化,孩子能够更牢固的掌握和应用这个技能。选择合适孩子的教学方式,切勿本末倒置,降低孩子的学习速度和干预效率。
木木妈妈做得非常好的是,她会在生活中坚持进行比较密集的干预,然后放到生活场景里泛化,配合机构推动木木快速进步。
幼儿园老师越来越轻松了
从个训课进入集体环境的木木,学习目标也更新换代。在游戏课中开始要求更高的安坐能力(能坐住不乱跑)和等待能力(发东西要等,老师夸别人时也要能等、能忍)。这两项,木木在个训课时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
跟随能力是木木在互动游戏课一直学习提升的技能,跟随主要考察他对同伴的关注能力和模仿能力,做到别的小朋友做什么,木木也跟着做什么。
在个训课,老师会找一位能力相当的小伙伴跟木木组成社交小组,以老师为主导,在辅助下两个人进行合作游戏或轮流游戏,增加对同伴间的关注。在游戏课,对于老师发出的指令,如果木木没有回应,老师不会直接辅助他,而是辅助他旁边的小朋友,并引导木木看其他小朋友怎样做,再自己做出来。IN还有课间操时间,老师找一个能力好的小朋友领操,让其他小朋友关注并模仿,都可以增加他对同伴的关注。
进入游戏课,老师充分挖掘并利用木木的优势和喜好,帮他延伸出更多技能。他喜欢交通工具、警察制服,ALSO·IN的红绿灯主题教学区可以利用起来练习交通规则、玩扮演游戏。
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最简单的,此外,还可以让小朋友们各自假装是某种车,遇到红灯会停下来,对面的小朋友就可以通行;或扮演公交车司机,到站停车,有“乘客”上车后继续开车……因为有兴趣,木木玩起来非常投入。
他也能够接受形式多样的代币玩法了,在个训课集满代币,就可以兑换喜欢的物品,但互动游戏课强化频率更低,比如集满10个代币可以换1颗星星,集满3颗星星,才可以兑换喜欢的物品。老师还跟木木签订“行为契约”,比如“木木小朋友需要40分钟里保持良好的行为,40分钟后就可以兑换5分钟平板时间”,强化频率更低,但过程更自然。
进入ALSO两个多月,妈妈最惊喜的是木木的一问一答能力,在妈妈引导下,他可以比较自然地回答“今天谁教你上课呀”、“你在幼儿园干了什么”、“你中午吃的什么饭呀”这些日常问题,而不再需要过多辅助。
幼儿园老师则明显感到,年前木木做游戏还需要单独辅导、上厕所也要拉着手。但过完年后,虽然班级的小朋友增加到快20人,老师对他的关注度却降低了,更轻松了,因为很多事情木木能自己做了。分组玩游戏时,木木能区辨自己所在的小组,并在老师的集体指令下,跟随其他同伴做出相应的动作而不需要辅助。
无所适从
木木快5岁了,现在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园的课程不是很紧,一般老师讲10分钟课后,就开始玩扮演游戏,通过一些对话,穿插进数字、形状等知识的学习,木木还蛮喜欢的,尽管有时会走神,但老师点一下名字,注意力很快会拉回来。
木木妈妈却有了新的焦虑,班级其他小朋友快4岁了,心智成长速度比木木更快。有的时候玩游戏,老师会把游戏规则的主导权交给班上的小朋友一块商量后决定,面对这一变化,木木在独立思考和表达上,就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该做什么。
小南瓜1班已经不能帮助木木应对上面的新挑战了。于是在进入互动游戏课两个月后,木木从小南瓜1班升入2班,从4人小组变成了6人小组,环境更复杂,小朋友整体能力也更强,目标设定也更高。
“互动游戏课分班按照孩子的年龄、能力组队,在2班要能完成更复杂的同伴社交,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学习方面,要能够在集体环境里习得新知识,像每天上学一样,同时增加了复杂情绪的学习,帮助木木适应幼儿园的挑战。”孔艺蒙老师介绍,比如同样是玩抢椅子的游戏,在1班,小朋友们根据老师讲好的规则直接进行就可以,2班则需要小朋友自己商定什么时间停,需要放多少把椅子。小朋友的身份可能是发起者、参与者、邀请者、或监督者(跟别人讲清楚游戏规则)、矛盾处理者……对心智和社交的要求更高。
为此,个训课也相应跟进,老师利用ALSO教具大金盒增加了木木对复杂情绪的学习,如内疚、羡慕、害羞等。当他能够用大金盒的卡片去排序、表述以后,老师将其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去表演和解释生活中的情绪。比如做游戏时,老师会夸另外一个小朋友,然后问木木:“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觉呀?”木木能回答:“我现在有点羡慕他。”
社交规则的学习也更深入,以前别人跟我打招呼我懂得回应就可以,现在要学习辨别小朋友们在玩的时候我可不可以打断?如何恰当加入小伙伴的游戏?当他们拒绝我的时候,要怎么办?
以解决冲突的教学为例——
第一阶段
在游戏时间,制造木木跟老师玩同一个玩具的情境,这时老师可以问木木:“你想玩什么呀?”木木说“我要玩汽车”,老师说“我也想玩汽车”。
面对这种跟大人一块玩的情况,老师可以教他说:“我们一起玩吧”,或“我先玩,然后你再玩吧。”
第二阶段
会加入跟小朋友一块玩的情况,老师教木木表达:“我先玩,你可以玩拍皮球。”不仅告诉对方我先玩,而且提供给对方别的选择。如果对方同意,则冲突解决。
第三阶段
如果对方小朋友不同意,表示“不可以”。老师教木木解决矛盾的不同方式,比如“那我们石头剪刀布吧,谁赢了谁先玩”或“那我们抽签吧,谁先抽到谁玩?”
“原先我觉得他很少会情感表达,但现在会说‘妈妈,我想你’‘妈妈,我好爱你啊’,像个小暖男。”木木妈妈欣喜地说,“以前跟爷爷奶奶视频,都是我引导他‘你有没有想爷爷奶奶’,现在他会主动说‘爷爷,我想你和奶奶了’,有一天视频只有奶奶在,他主动问‘奶奶,爷爷呢?’ ”
家校结合解决幼儿园棘手问题
在干预阶段,我们一直跟家长传递一个理念——家校结合共同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最终把孩子顺利送进幼儿园或小学融合。
木木的个案则更进一步,是家、机构、学校三方合作的典范。
“木木妈妈非常用功,我每次路过家长休息区都会看见妈妈一个人在学习,IN的日报、双周报,她都会下载下来,跟老师请教课题该怎么教。木木妹妹也被妈妈充分调动起来,成了日常干预的小帮手。”孔艺蒙老师赞赏地说。
比如角色扮演能力,由于兄妹俩相差一岁半,现在木木正好能跟妹妹玩到一起,玩合作游戏、轮流游戏都非常合适。哥哥喜欢警察,妹妹喜欢城堡,要当公主,妈妈会设置情境:公主现在被巨龙困起来了,哥哥作为警察要去救公主,俩人能玩上半小时。
比如在机构学完如何解决冲突的方法之后,妈妈会借机泛化。有时兄妹俩会因为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产生矛盾,这时妈妈会先鼓励妹妹主动找木木商量,看他的反应。木木如果不愿意妥协,又不知道怎么回应妹妹,妈妈就会上场,跟妹妹商量,木木在一旁看到,就知道怎么做了。
一些棘手问题也在家校合作中得以化解。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很严肃地告诉木木妈——木木对小朋友的身体隐私部位特别感兴趣,小女生上厕所会蹲在那里去看。有小男生的裤子上完厕所没有提好,他会把人家的衣服拉下来,嘲笑别人。
“我听到后情绪有点失控,这在我心中属于触及原则的大问题,如果不解决很可能会影响他今后的集体生活。所以那天中午回来,我没收了他的零食、水果、玩具,还大声吼了他,把他吓哭了。”木木妈回忆。
当天下午去IN上课时,木木妈妈第一时间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孔艺蒙老师。
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孔艺蒙老师的思考:“谱系家长有时会过度给我们的孩子贴标签,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之前,其实还是个孩子,他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也会遵循或参考普通孩子的发育里程碑,在处理问题行为之前,我们要先分析行为的功能,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个情况,以及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在一本《你的4岁孩子》的书中讲到,4岁半的普通孩子会表现出对排泄行为感兴趣。同时4岁的孩子也会显示出另一个特征,当他被告知不可以做某个行为时,反而他们会用该行为去获取别人的关注。当孩子看别人脱裤子被呵止时,他会觉得更加有意思并且更加频繁地出现这种行为。
对这种情况,机构会用正向语言引导木木应该做什么事情,例如:上厕所时眼睛要看前面,上完厕所要出来等待小朋友;同时IN的老师使用了社交故事,比如小熊上厕所,让他判断其他小朋友做的事情的对错,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在幼儿园,老师也配合地使用了代币,只要木木上完厕所立马出来,不去拉小朋友的衣服,就给他一个代币,回家后可以兑换一个大的奖励,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这一行为消失了。
关于机构的作用和幼儿园的选择
木木妈妈:
机构不能一直依赖,但专业负责的机构确实能给家长很大的提升。木木刚确诊时,凭我自己看的那些东西,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认知,根本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出现问题行为怎么分析前因后果,都没有太大概念。而且,从家长转换到老师的角色很难,家长容易急于求成,预期过高。
相对于家长,机构有专业的老师,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孩子的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当我的学习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时,就需要老师给我一个专业的方向,帮助孩子提升,我更多地做好配合和生活里的泛化。
孔艺蒙老师:
对孩子去幼儿园这个问题,家长首先要清楚,让孩子进幼儿园的目标是什么:是想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下待着(安坐和等待);还是想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下能够参与一些活动(跟随和回应)或者是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很好的融入(互动)。
参考不同的目标和孩子的能力,可以选择不同给的干预模式:是全天幼儿园+偶尔机构,全天机构,还是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在机构是全个训,一部分个训时间+一部分集体时间,或者是全集体时间。
在融入幼儿园时,也要考虑班级的规模,孩子的数量慢慢增多,让孩子逐渐去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
所以在去幼儿园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目标、一个对孩子客观的评估以及一份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计划。
阅读原文「链接」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fd.com/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