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孩子上学恐惧心理如何消除,东莞孩子害怕上学这个心结怎么打开?

如何帮助学生缓解分离性焦虑

一个休息日,我正打算做家务,突然接到做记者的老同学的电话。她约我到茶楼见面,聊聊关于她儿子的事。

她儿子叫晓樵,七岁了,在一家不错的私立学校上小学一年级。看她的表情非常严肃,我便问:“晓樵怎么了?”

“不肯去上学呗!”说着,她长长地叹了口气,“你知道,晓樵今年刚上学,一开始就不肯去,后来连哄带骗地把他送到学校,他非要外婆跟他一起去上学。在学校里,他三天两头身体不舒服,不是头痛就是肚子疼,送到医院检查却什么毛病都没有。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刚刚上学不适应,可是都两个多月了还是这样,上个礼拜老师又把我叫去,说是晓樵又病了。我匆匆忙忙地跑到学校,带他去了医院,结果又没查出什么。他不肯再去上学了,只好请了一周的假,让他外婆照看着。后来老师提醒我是不是晓樵有什么心理问题,我就想到了你。”

“晓樵以前去幼儿园的时候有过这种情况吗?”由于和她长时间没什么联系,所以对她儿子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

“他根本就没有上过幼儿园。”她摇摇头说。

“没上过幼儿园?那是怎么回事?”我一脸愕然。

“还不是因为我妈!”她一脸无奈地说, “我一生下晓樵,我妈就宠得不得了。再加上我和他爸爸工作都很忙,所以他从小就是由我妈带大的,平时都是和我妈睡。只要离开她一会儿,就哭着闹着要找她。后来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妈不放心让他去,说怕他在幼儿园不习惯,怕他吃亏。我想想反正幼儿园也不是非上不可的,也就没有坚持。就这样到上学的年龄了,虽然我妈还是老大不情愿,但没办法还是去了,没想到竟然会这样。”“你先别着急,让我和晓樵谈谈。”我安慰她,并约了第二天上午十点在心理辅导室见面。

第二天,老同学夫妻带着晓樵准时到了心理辅导室。简单寒暄了几句后,我问:“晓樵,认识阿姨吗?”我试探着和他套近乎。

他有点儿茫然地看看他父母,机械地点了一下头。

“告诉阿姨,上学好不好?”

“不好。”

“为什么?”

“老师会骂人,同学会欺负人,还有很多作业。”

“老师骂你了吗?”我试探性地问。

“没有。”他回答的声音很轻。

“同学欺负你了吗?”我继续问。

“没有。”他摇摇头。

“学校布置了很多作业吗?”

“没有作业。”他继续摇头。

“那你刚才为什么那样说呢?”

“是外婆说的。”他说着扬起小脸看着他妈妈,“外婆说读书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玩了。每天做作业要做到很晚,做不完就不能睡觉。”

“看样子,外婆没有说对嘛!”我笑着说。

看得出,晓樵在我这里还是显得很紧张。于是,我给他做了一个放松练习:让他平躺在沙发上,双脚伸直并拢,双手自然地伸直,放在身体两侧。排除杂念,双目微闭。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肚脐下方。用鼻孔慢慢地吸气,感觉气流从口腔里顺着气管进入腹部,腹部随着吸入的气慢慢地鼓起来。吸足气后,稍微屏一下,以便氧气与血管里的浊气进行交换。然后,用口和鼻同时把浊气从腹中慢慢地自然地吐出来,腹部慢慢地瘪下去,睁眼。再重复做了一遍。

我又跟老同学夫妻进行了交流,告诉他们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凡事包办,有求必应,会使孩子不能正确估计自己。若是环境发生变化或受到刺激时,孩子的应变性差,容易产生焦虑倾向。所以,请他们要学会拒绝晓樵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过度关注他,要积极培养他坚强、勇敢的品格,独立的性格,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同时,我还告诉他们,安慰和关怀是抚慰孩子焦虑情绪的一剂良药。因此,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支持,家长可以通过身体抚摸、交谈等方法,让孩子有安全感;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导致其出现焦虑情绪的事情,与其倾心交谈,教给孩子正确的管理情绪的知识;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希望他们多讲讲上学时的趣事,让孩子对上学充满兴趣和向往,从而消除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和焦虑。

辅导结束时,我给晓樵布置了第一次心理辅导的作业:做放松训练,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 20 分钟。

据老同学反馈,第一次辅导后的一周晓樵没有生病。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我与晓樵一起列出了引起他不良心理反应的具体情节,如“明天要上学”、“来到学校门口”、“走进教室”等。然后,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将上述刺激情景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出焦虑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明天要上学→走在上学路上→到学校门口→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听课。

接着,我帮助他进行放松训练,让他在松弛状态下按照我们排出的焦虑等级情景做想象,在想象中依次进行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直到他在想象中坐在教室里不再感到焦虑为止。这样的练习,我们每周进行一次,一共持续了四周。

最终,晓樵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不再拒绝和外婆分离,也不再逃避上学了。现在,他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完全适应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变得更有自信、更有力量了。

焦虑是一种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敏感度、情绪表现都不一样,虽然不能将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都归因于父母管教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表现常常反映出了家庭成员的互动气氛、夫妻间的紧张关系和家庭的冲突。

小学一年级新生自身要适应好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整好作息,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迎接新学年的到来,并且尽早地融入新集体。在孩子向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家长应主动观察孩子的生活,提前带孩子参观校园,了解新学校的情况,并引导孩子主动地交友,融入集体生活。老师则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每个新入学的孩子感到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善良、慈爱,消除新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和疑虑,使学生顺利适应最初的学校生活。

节选自心理学作品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fd.com/8861.html